当前位置:首页 > 神经病症 > 抑郁症 >

中国关于抑郁症的描述

发布日期:2020-06-02 来源:www.tmshospital.com作者:杭州天目山医院


中医的经典《内经》 提出“五郁” 之发可致民病, 次天之郁。 狭义的郁证主要指由情志不舒、 气积不畅而引起的情绪抑郁、 思绪不宁、 悲伤善哭、 胸胁胀痛、 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多种症状。

  抑郁症这一名称对中国人而言是舶来的, 而抑郁的情绪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。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这一类的疾病被归为情志病, 关于情志为病的记载, 最早见于《素问· 阴阳应象大论篇》 说: “人有五脏配五气, 以生喜怒思悲恐, ”“肝志在怒, 心志在喜, 脾志在思, 肺志在悲, 肾志在恐。” 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志病, 原因往往是思虑过度、 气郁结,称之为“郁证”。 郁证是对情志不舒、 气积郁滞所致疾病的总称。
 
  郁者, 结而不通之意。 郁症的名称出至于《内经》, 作为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医家虞抟的《医学正传》。 关于郁症的论述有很多, 其中明代医家张景岳对郁证的认识是较全面和深刻的。 他认为《内经》 的五行之郁与情志之郁是两个概念, 如《景岳全书· 郁证》:“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, 此因病而郁也。 至若情志之郁, 则总由乎心, 此因郁而病也。” 他认为, 五气之郁是由于各种病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, 而导致的人体气血津液等淤滞不通, 所谓因病而
 
  郁(淤瘀) 。 而情志之郁则是因为情志的抑悒忧郁, 而导致一些躯体症状的出现, 所谓因郁而病。张景岳在《类经》 中总结到: 怒、 思、 犹三郁, 认为思郁是由于思则气结, 伤肝及脾,而引起脾虚的一系列见症。 診疗时根据病理变化阶段不同而辨证论治, 患病初疗程短, 中气未伤, 治宜开结顺气, 用木香枳实丸治疗。 久病中气已损伤, 治宜增补中气, 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。 认为忧郁是由于衣食之累, 厉害之牵, 戚戚悠悠, 精神失常, 甚至不振, 即所谓的阳消证。 治疗时强调改变环境和性情, 调气开郁用逍遥散合六子君汤治疗。 怒郁是由于大怒伤肝引起的一系列病变, 宜用疏肝理气、 平肝等药物治疗。
 
  中医的经典《内经》 提出“五郁” 之发可致民病, 次天之郁。 狭义的郁证主要指由情志不舒、 气积不畅而引起的情绪抑郁、 思绪不宁、 悲伤善哭、 胸胁胀痛、 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多种症状。 西医的神经官能症、 狂躁抑郁症、 癔病、 更年期综合证等疾病都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。
 
  狭义的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为内伤七情, 即由于喜、 怒、 忧、 思、 悲、 恐、 惊七情的过度发生, 造成气血运行不畅, 脏腑功能失和。 忧思过度可损伤心脾, 以致心脾两虚, 而产生心悸怔忡、 失眠健忘、 神情恍惚。 肝气郁结则可气郁化火, 而出现急躁易怒、 胁肋胀痛。 肝郁伤脾则出现食欲不振、 便秘等。 日久伤肾则可见情绪低落、 思维迟钝, 有自杀念头, 或者失眠。 若日久气血淤滞可出现淤血表现, 如胁肋刺痛、 头痛、 顽固性失眠等症状。 总之,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思虑过度导致肝失疏泄, 脾失健运, 心失所养, 肾精亏虚, 脏腑气血功能失调, 元神失养。 病位在脑, 涉及心、 肝、 脾、 肾多脏。 可见, 中国古代的医家已经对抑郁的原因以及病程机制作了探讨。
在线咨询
预约挂号

本文地址: https://www.tmshospital.com/yyz/112964.html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

上一篇:西方关于抑郁症的描述 下一篇:抑郁症影响日常生活

温馨提示

来院后进入一楼大厅,有导医接引,报上预约号(通过网络或者电话预约,医生会安排预约号)核对姓名后,导医迅速安排你就诊,无需排队!

您的位置:首页 > 神经病症 > 抑郁症 >

中国关于抑郁症的描述

温馨提示:为了节约您的手机流量,建议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咨询
  抑郁症这一名称对中国人而言是舶来的, 而抑郁的情绪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。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这一类的疾病被归为情志病, 关于情志为病的记载, 最早见于《素问· 阴阳应象大论篇》 说: “人有五脏配五气, 以生喜怒思悲恐, ”“肝志在怒, 心志在喜, 脾志在思, 肺志在悲, 肾志在恐。” 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志病, 原因往往是思虑过度、 气郁结,称之为“郁证”。 郁证是对情志不舒、 气积郁滞所致疾病的总称。
 
  郁者, 结而不通之意。 郁症的名称出至于《内经》, 作为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医家虞抟的《医学正传》。 关于郁症的论述有很多, 其中明代医家张景岳对郁证的认识是较全面和深刻的。 他认为《内经》 的五行之郁与情志之郁是两个概念, 如《景岳全书· 郁证》:“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, 此因病而郁也。 至若情志之郁, 则总由乎心, 此因郁而病也。” 他认为, 五气之郁是由于各种病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, 而导致的人体气血津液等淤滞不通, 所谓因病而
 
  郁(淤瘀) 。 而情志之郁则是因为情志的抑悒忧郁, 而导致一些躯体症状的出现, 所谓因郁而病。张景岳在《类经》 中总结到: 怒、 思、 犹三郁, 认为思郁是由于思则气结, 伤肝及脾,而引起脾虚的一系列见症。 診疗时根据病理变化阶段不同而辨证论治, 患病初疗程短, 中气未伤, 治宜开结顺气, 用木香枳实丸治疗。 久病中气已损伤, 治宜增补中气, 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。 认为忧郁是由于衣食之累, 厉害之牵, 戚戚悠悠, 精神失常, 甚至不振, 即所谓的阳消证。 治疗时强调改变环境和性情, 调气开郁用逍遥散合六子君汤治疗。 怒郁是由于大怒伤肝引起的一系列病变, 宜用疏肝理气、 平肝等药物治疗。
 
  中医的经典《内经》 提出“五郁” 之发可致民病, 次天之郁。 狭义的郁证主要指由情志不舒、 气积不畅而引起的情绪抑郁、 思绪不宁、 悲伤善哭、 胸胁胀痛、 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多种症状。 西医的神经官能症、 狂躁抑郁症、 癔病、 更年期综合证等疾病都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。
 
  狭义的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为内伤七情, 即由于喜、 怒、 忧、 思、 悲、 恐、 惊七情的过度发生, 造成气血运行不畅, 脏腑功能失和。 忧思过度可损伤心脾, 以致心脾两虚, 而产生心悸怔忡、 失眠健忘、 神情恍惚。 肝气郁结则可气郁化火, 而出现急躁易怒、 胁肋胀痛。 肝郁伤脾则出现食欲不振、 便秘等。 日久伤肾则可见情绪低落、 思维迟钝, 有自杀念头, 或者失眠。 若日久气血淤滞可出现淤血表现, 如胁肋刺痛、 头痛、 顽固性失眠等症状。 总之,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思虑过度导致肝失疏泄, 脾失健运, 心失所养, 肾精亏虚, 脏腑气血功能失调, 元神失养。 病位在脑, 涉及心、 肝、 脾、 肾多脏。 可见, 中国古代的医家已经对抑郁的原因以及病程机制作了探讨。